外观
Lesson 12 虚拟偶像
约 1493 字大约 5 分钟
2025-5-14
Lead - In
你喜欢哪一部动漫?
怎样入坑?如何从同剧人物中脱颖而出?…
《水星领航员 ARIA》《混沌武士》…
偶像,既是 idol,也是 icon. 数字时代的偶像自身是一个数据库,提供着用于剪辑和拼贴的素材,粉丝们编织想象、寄托情感. 粉丝喜爱着其中一些要素,回避着另外一些要素.
偶像有很多事情是粉丝们不满意的、也有很多事情让粉丝觉得会早晚出事:
华姓歌手过去的情感经历有点过于复杂了…
将虚拟 + 偶像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雪莉・特克尔《群体性孤独》:在电子文明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,对外在世界的“真实性”不再有强烈的需求.
虚拟偶像
虚拟偶像的诞生是一种“事先张扬的虚假”.
/Definition/
广义上是本身不以实体形象存在,而是通过艺术或者技术形式,由制作方原始设定和粉丝二次创作所构成的人物形象.
狭义上,是将上述形象从原有的创作语境中独立出来,进入偶像工业体系,并与现实世界形成互动,即现实世界为其提供的内容,成为其构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.
主流的类型:动漫角色、虚拟歌手、虚拟主播等等.
虚拟人物 + 偶像运营,这样克服了物理的局限,塑造完美的偶像.
若虚拟偶像的技术足够拟真,就能令公司和粉丝都高枕无忧的“完美偶像”了吗?
偶像提供的情感需求是公共性的 —— 定制化的偶像是不是更加有市场?
人设的维持是最重要的部分.
/Example/
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虚拟偶像遭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:公民和政府的关系,永远不能成为粉丝和偶像的关系.
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之中,底层的逻辑是“来去自由”,但是在涉及政治的内容、非娱乐化的领域,我们还能不能自由地创作同人作品、能不能“脱粉”?
实际上,虚拟偶像看似是技术构建起的产品,但是界限必须要划清.
虚拟偶像的本质从之前的“以偶像本人的现有条件加以发扬光大”变成了“用户思维”和“换位思考”.
阅读《虚拟偶像粉丝参与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》:
读完摘要之后,5 min 为这篇论文撰写一个开头 (列出提纲).
mine draft
- 互联网时代,虚拟偶像逐渐兴起.
- 虚拟偶像的粉丝文化中,同人创作占据了重要的部分 (举一个例子).
- 米歇尔・德塞都的“文本盗猎者”理论.
- 但是在虚拟偶像的新背景下,粉丝们成为了更加具有正义性的生产者,完成身份的转向.
- 这样的转变原因何在?有何意义?
同学们写的:
first one
- 介绍虚拟偶像文化、背景.
- 粉丝和虚拟偶像之间的连接关系.
- 引出要讨论的问题.
second one
- 定义 & 历史
- 现象出发,由现象引发出问题.
- 描述问题,与后文的阐释密切相关.
作者是怎么写的?
在文章写作同时发生的事件被作为引入事例.
背景描写:正在发生的事件、日常可知的元素、不同维度的形容.
历史梳理.
略写“从日本到中国”,从现象到产业.
注意描述数据等事实证据时,刻意地形成一种角度,以此来支持自己的观点.
承上启下.
过渡到关键词:“媒介融合” ⟶ 第一部分的“媒介赋权”.
简单而言,就是从背景到现象 (矛盾、冲突、发展、变化),之后提出问题,进入主题.
还有一篇文章与上面这篇形成了一种“互文” —— 阅读:《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 —— 以虚拟歌姬“洛天依”为个案》
在知网上,两篇文章的下载数相近,分论点几乎一样,但是被引用数上后一篇远远大于前一篇:后一篇仅仅是多了一个结语部分而已. 这足见结语的重要性.
结语的写作:
结论强调.
直接点明,再次总结.
延伸问题.
可以提及正文主要脉络之上旁逸斜出的部分:隐藏的现实问题,未来的研究空间.
回扣主题.
扣题强调、价值意义.
实际上,结语还有更多可以写出的部分,涵盖几个方面:
问题与回应;
针对开篇引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体梳理和明确作答.
新发现与旧基础;
是补充,还是推翻?突出创新价值和研究意义.
不足与补足;
客观陈述研究存在的缺陷,同时提示后来的研究者们.
再次提出研究的观点、方法和材料,为来者提供参考.
拓展:再来一个好题目!
《乌合之众 —— 大众心理研究》
易于理解,引人入胜.
短比长好,问比答好,直接比间接好,反问比直问好,借助通俗元素,适度文学表达.
「作业」成长档案册:展现一学期全程跟随的沉浸式学习,记录成绩之外的付出与成长. 装订成册,不超过 15 页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