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观
Lesson 2 分离变量法 (一)
约 3295 字大约 11 分钟
2025-09-26
常系数线性齐次偏微分方程的通解 (1)
对于三种方程类型:波动方程、热传导方程和稳恒方程,都可以用线性算符
L=∇±∂t∂ or ∇
来描述为 L[u]=f. 这体现出这些方程都具有叠加原理,所以可以找出齐次方程的两个特解,叠加得到非齐次方程的通解.
两个自变量的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:
L[Dx,Dy]=A0Dxn+A1Dxn−1Dy+⋯+AnDyn+B0Dxn−1+⋯+MDx+NDy+P
其中 Di≡∂/∂xi. 我们发现这种方程我们不会解,所以把系数都换成常数.
现在还是不好解,所以我们要求对 D 是齐次的:
[A0Dxn+A1Dxn−1Dy+⋯+AnDyn]u(x,y)=0
这一定可以因式分解 (虽然不一定能够有求根公式),得到
L[Dx,Dy]=A0(Dx−α1Dy)⋯(Dx−αnDy)
α 都是常数. 可以发现上式所有求导都能交换顺序.
我们发现对于 (Dx−αkDy)u=0,存在一个解 u=ϕ(y+αkx).
这本质上就是把 u(x,y) 变成以 y+αkx 为单变量的单元函数!
这个解被称为行波解.
更加激进的猜解是「自相似」,假设 y=φ(x).
如果用行波解,会得到一个代数方程
A0αn+⋯+An=0
最终的 φ 是一系列 ϕ(y+αnx) 的叠加,ϕ 的形式不重要,但是里面的自变量必须是这样的式子.
如果出现重根,应该怎么处理?
考虑 (Dx−αDy)2[xϕ],或者 (Dx−αDy)2[yϕ],能够发现这个可以被消掉.
解为 xϕ+ϕ.
一维波动方程通解
波动方程的通解是
u=f(x−at)+g(x+at)
前者是右行波、后者是左行波,这两列波独立传播、互不影响.
/Example/
∂t2∂2u−a2∂x2∂2u=0,−∞<x<∞,t>0u(x,t)∣t=0=ϕ(x)−∞<x<∞∂t∂ut=0=ψ(x),−∞<x<∞
这是在无界的区域解的波动方程,如果有界,就会出现反射和透射之类的现象.
初始条件确定 f,g:
f(x)+g(x)=ϕ(x),a[f′(x)−g′(x)]=−ψ(x)
于是
f(x)g(x)=21ϕ(x)−2a1∫0xψ(ξ)dξ+2C=21ϕ(x)+2a1∫0xψ(ξ)dξ−2C
一维波动方程的行波解,被称为 d'Alembert 解.
这个解波速恒定、沿时间可逆 (热传导方程没有这个性质!).
但是要注意 Schrödinger 方程不满足这个方程,因为它的波速可以变,不是恒定的.
Laplace 方程的定性讨论
∇2u=0
通解是
u=ϕ1(x+iy)+ϕ2(x−iy)
注意
如果学过复变函数,一下就能看出这是构成解析函数实部或者虚部的条件,这个解称为二维调和函数.
解析函数满足均值定理,
f(a)=u(x,y)+iv(x,y)=2π1∮∣z−a∣=Rf(z)dθ
所以二维 Laplace 方程的解满足:
u(x0,y0)=2πR1∮Cu(x,y)dl
因此只要 u(x,y)= 常数,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,只能出现在圆周上. 均值定理和极值原理是二维调和函数的最基本特性,它们对三维调和函数同样成立.
常系数线性齐次偏微分方程的通解 (2)
现在假设是
(Dx−αDy−β)u=0
用所谓的常数变易法,假设 β=0 时 u=f(x)ϕ(y+αx),代入得到
f(x)=eβx
通解是
u(x,y)=eβxϕ(y+αx)
当然也可以写 eβyϕ(y+αx),对称的. 如果出现重根,还是乘一个 xn−1 (n 是重根个数).
常系数线性非齐次方程通解
L[Dx,Dy]u=f(x,y)
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齐次方程通解,只用找一个特解 u0,也就是求逆
u0=L[Dx,Dy]1f(x,y)
注意
这个「求逆」是干什么呢?
举个例子,若要求:
Dx+2Dy1ex−y
我们知道 (Dx+2Dy)ex−y=ex−y−2ex−y=−ex−y,所以应该有
Dx+2Dy1ex−y=−11ex−y=−ex−y
/Example/
(Dx−Dy)2u=12xy
求逆运算的时候直接对算符 Taylor 展开,
u0=(Dx−Dy)212xy=Dx212(1−DxDy)−2xy=Dx212[1+2DxDy+⋯]xy=Dx212[xy+Dx2x]=12(61x3y+121x4)=x4+2x3y
提示
很妙的一点是如果 Taylor 展开算符,后面太高次的算符作用上去之后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,所以是有限项.
如果是 xy100,那么应该对 Dx/Dy 展开,这样会少算很多项.
对于 Dx,Dy 的 n 次齐次 L,
L[Dx,Dy]1f(n)(ax+by)=L[a,b]1f(ax+by)
特殊的变系数线性齐次偏微分方程
先讨论形如 xmynDxmDynu 的项,令 x=et,y=es,则 Dt=xDx,Ds=yDy,有
xmynDxmDyn=Dt⋯(Dt−m+1)⋅Ds⋯(Ds−n+1)
热传导方程的定性讨论
(Dt−κDx2)u=0
它没有行波解,所以不要尝试去因式分解.
如果把 κDx2 看作与 t 无关的常数,得到一个形式上的解,
u(x,t)=eκtDx2ϕ(x)=n=0∑∞n!(κt)nDx2nϕ(x)
这里 ϕ(x)=u(x,t)∣t=0. 考虑到无穷远边界,x→±∞ 时函数应该有界,取
ϕ(x)=eikx
代入得到 uk(x,t)=eκk2t+ikx,每给定一个 k,都得到方程的一个特解,并且 k 不同的特解是相互独立的,无穷多个特解叠加起来可以构成通解.
u(x,t)=∫−∞∞A(k)e−κk2t+ikxdk
这正是 Fourier 变换!
如果选 A(k)=1 (意味着一个冲击源,在 t=0 时刻 x=0 处有一个无限高的温度冲击),得到
u(x,t)=κtπe−x2/(4κt)
这是 Gauss 分布.
警告
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,因为我们把应该在稳态下成立的 Fourier 热传导定律用在了一个变化的问题上,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,所以应该修正为
ε∂t2∂2u+∂t∂u−κ∂x2∂2u=0,ε>0
ε 很小时这是热传导,ε 保证热传导速度不是无限的;ε 很大的时候是带阻尼的波动.
回顾前面的这个特解 uk(t)=e−κk2t+ikx,把 κ→iκ,可以得到一个波动,这里的波相速度是 v=κk,这不是定值;对应的方程
∂t∂u−iκ∂x2∂2u=0
这是自由粒子的 Schrödinger 方程!
分离变量法 (一)
到这里开始就要考了.
基本方法是化为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组.
/Example/
求 u(x,y):
⎩⎨⎧a(x,y,u)∂x∂u+b(x,y,u)∂y∂u=c(x,y,u)u(x(t),y(t))=z(t)
有
du=∂x∂udx+∂y∂udy
用 z 代替 u,得到
a(x,y,z)dx=b(x,y,z)dy=c(x,y,z)dz=dλ
但是这族「特征曲线」实际上充满了全空间,所以需要定解条件:
(x,y,z)∣λ=0=(x(t),y(t),z(t))
加上上面三个一阶方程,就是一阶常微分方程组和定解条件.
下面来求一个满足一般边界条件的解,这不叫通解,而是所谓的一般解.
这种定解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 分离变量法. 我们以两端固定弦的自由振动作为例子来学习.
两端固定弦的自由振动
长为 l、两端固定弦的自由振动,方程及定解条件:
⎩⎨⎧∂t2∂2u−a2∂x2∂2u=0u∣x=0=0,u∣x=l=0u∣t=0=ϕ(x),∂t∂ut=0=ψ(x)
(一) 第一步是 分离变量,我们希望得到分离变量的解 u(x,t)=X(x)T(t).
警告
为什么是相乘而不是相加之类的?
人们在之前试过很多种形式,只有这种可以解出来;而且也不是分离变量就一定是相乘,很多时候也有相加的、形式很奇怪的.
代入方程会得到
X(x)T′′(t)=a2X′′(x)T(t)⟹X(x)X′′(x)=a21T(t)T′′(t)
LHS 和 t 无关,RHS 和 x 无关,所以两者都等于常数,设为 −λ. 得到常微分方程组,
X′′(x)+λX(x)=0,T′′(t)+λa2T(t)=0
(二) 下一步是 边界条件分离变量,这要求边界条件齐次:
u∣x=0=0⟹X(0)=0,u∣x=l=0⟹X(l)=0
但是初始条件
u∣t=0=ϕ(x) and ∂t∂ut=0=ψ(x)
不能分离变量! 因此我们先放在这里不管它.
(1) 当 λ=0 时,X(x) 没有非零解,这是 trivial 的.
(2) 当 λ=0 时,
警告
我们不能说 λ>0 这样的表述,因为我们甚至不知道 λ 是不是实数.
解为 X(x)=Ae−λx+Be−−λx. 要满足那些边界条件,λ 必须要是一个正实数,有
X(x)=Csin(lnπx)
这里要求 λ=n2π2/l2,n=1,2,⋯,这些有解的 λ 被称为本征值.
警告
容易犯的错误:
- λ 是复数,不要写 λ>0 之类表述;
- 这不是量子力学,不要写叠加态出来,一个 λ 对应一个解,不能线性叠加.
(三) 下一步是 求特解、叠加出一般解:
全部特解
un(x,t)=(Cnsinlnπat+Dncoslnπat)sinlnπx
(n=1,2,⋯)
把全部无穷多个特解叠加起来,是
u(x,t)=n=1∑∞(Cnsinlnπat+Dncoslnπat)sinlnπx
这个就是所谓的一般解.
(四) 下一步是 利用本征函数的正交性 & 初始条件定出叠加系数.
初始条件给出
n=1∑∞Dnsinlnπx=ϕ(x),n=1∑∞Cnlnπasinlnπx=ϕ(x)
本征函数有正交性:
∫0lXn(x)Xm(x)dx=21δmnl
在初始条件给出的式子两边同时乘以 sinmπx/l,再积分,就得到
∫0lϕ(x)sinlmπxdx=n=1∑∞Dn∫0lsinlnπxsinlmπxdx=Dm⋅2l
于是
Dn=l2∫0lϕ(x)sinlnπxdx
同理,
Cn=nπa2∫0lψ(x)sinlnπxdx
提示
关于本征函数正交性的一般证明:要证明的是
∫0lXn(x)Xm(x)dx=0,n=m
这是对于
X′′+λX=0α1X(0)+β1X′(0)=0α2X(l)+β2X′(l)=0
而言的本征函数.
找到 m 和 n 两个指标对应的本征函数,用 Xm(x) 乘 Xn(x) 的方程、Xn(x) 乘 Xm(x) 的方程,相减:
[Xm(x)Xn′′(x)−Xn(x)Xm′′(x)]+(λn−λm)Xm(x)Xn(x)=0
在区间 [0,l] 上积分,得到
(λn−λm)∫0lXn(x)Xm(x)dx=[Xn(x)Xm′(x)−Xm(x)Xn′(x)]0l
再用边界条件,因为 α 和 β 不同时为零,所以 (这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讨论问题,也就是 Krammer 法则)
Xn(0)Xm(0)Xn′(0)Xm′(0)=0,Xn(l)Xm(l)Xn′(l)Xm′(l)=0
且 λn=λm,得证正交性:
∫0lXn(x)Xm(x)dx=0,n=m
(五) 最后是 检验解的适定性. 这一点考试不会考,物理上也很少问到.
更新日志
2025/9/26 04:19
查看所有更新日志
c9039
-feat(note): add equation-m-p note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