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观
Lesson 4 多值函数 2
约 2443 字大约 8 分钟
2025-4-24
多值函数
(1) 根式函数:w=z (接着上节课的标题)
接着上节课来讲. 考虑下面一个简单的例子:
/Example/
试讨论 w=(z−a)(z−b) 的支点、割线画法和函数值的变化情况.
直接看是看不出来的,但是我们可以先“画圈”,得到 a、b 是支点 (转一圈某一个点相角变 2π、某一个点不变,开根号变成 π),而 ∞ 点不是支点.
于是最简单的割线画法是直接连接 a & b. 但是连线不一定是直的,根据问题的需要,我们可以画弯的、穿过无穷远点再穿回来的等等.
/Example/
课后的一个题目:w=sinz 是不是多值函数?
宗量等于零的点有 z=nπ,n∈Z. 显然我们直接画圈会遇到三角函数的无穷乘积问题,所以要换一种方式.
考虑:sinz=(z−nπ)g(z),如果两边求导,则 g′(z)(z−nπ)+g(z)=cosz,可证明一定有一个 z=nπ 的邻域内部,g(z) 恒不为零.
在这个小邻域里面画圈,(z−nπ) 辐角变化 2π,而 g(z) 不变 (为什么?在 g 平面里,这个圈对应一个闭合的曲线,而且一定不包含 0 点),所以 z=nπ 是一个支点.
∞ 点呢?我们不能问这个问题. 因为找不到一个圈排除掉所有的 z=nπ 支点.
对于根式函数,画了割线之后,剩下的空间我们能够像解析函数一样讨论它们. 所以我们能够求导:
(z−a)′=2z−a1
显然分支点对于导函数都是奇点.
割线的缺点:
注意
它限制了辐角的变化范围,不能用来计算沿着非常复杂路径的问题.
我们的替代方案是,规定函数 w 在某一点 z0 的值,并明确说明沿着某一条路径变化时,函数值没有跳变.
/Example/
规定 w=z−1 的 w(2)=1,并规定沿着 C1 和 C2 两条路径,函数连续变化. 讨论这两条路径上的 w(0) 值.
沿着 C1,Δarg(z−1)=π,而 C2 上 Δarg(z−1)=−π,因此答案是:
C1 上的 w(0)=eiπ/2=i,C2 上的 w(0)=e−iπ/2=−i.
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宗量辐角不再受限,因而可以从一个单值分支运动到另一个单值分支 ⟶ 将两个割开的 z 平面粘接起来. 这种“剪一刀”再“粘起来”形成的、具有非常复杂拓扑结构的曲面,称为 Riemann 曲面.
实际上,多值函数并不定义在复平面上,而是定义在 Riemann 曲面上,在这个曲面上,多值函数不再成为多值函数,而是一个单值的多复变函数.
但是我们并不会使用 Riemann 曲面来做复变函数的问题,因为太过于困难,我们还是回到多值复变函数的范畴.
(2) 对数函数:w=lnz
将 z=reiθ 和 w=u+iv 代进去,得到:u=lnr,v=argz,多值性来源于宗量辐角的多值性. 对数函数多值性的表现则是 w 的虚部.
导数:
w′=z1
w=lnz 有无穷多分支,其 Riemann 曲面是无穷多叶的.
对数函数直接体现了辐角的多值性,因而各种多值函数都能通过对数函数表示,例如一般的根式函数 (α 为任意复数):
zα=eαlnz(=e2παi⋅eαlnz)
反三角函数:
arcsinzarccoszarctanz=i1ln(iz+1−z2)=i1ln(z+z2−1)=2i1ln1−iz1+iz
/Remark/
怎么算出来的?直接解方程就得到了,但是这里的根号不是代数根号,因此直接包含了 ± 两种情况 (根式函数的多值性),所以我们不需要考虑“二次”方程两个解的区别,直接取 +.
反三角函数套了两层多值函数,因此也要分两层分析.
首先确定根式函数的两个支点是 z=±1.
对于反正弦中的对数函数,似乎只有宗量为 ∞ 点才是分支点,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支点.
但是实际上有两个,因为这两个 ∞ 分别在根式函数的两个单值分支上,所以有两个支点.
因此,割线应该是“无穷远点连接到 −1→1 线段 (根式函数的割线),再连回去”的一条线 (像一个 T 形).
请弄清楚下面的例题:
/Example/
w(z)=z−p(1−z)p,给定上岸辐角为 0,割线是 0→1 的线段,求 w(i),w(−i) 和 w(∞).
改写一下:
w(z)=(z1−z)p
这么一看,∞ 不是支点,甚至是一个常点.
(1) 考虑从 0→1 的线段上某一点到 i 这一点,有:
Δarg(1−z)ΔargzΔw=Δarg(z−1)=−4π=2π=Δarg(1−z)−Δargz=−43π
最后两个相减的原因是,z 在分母上. 求模只需要把 z=i 代入,得到
∣w(i)∣=i1−ip=2p
所以 w(i)=2pe−3πi/4.
(2) 先画一个路径出来!一个例子是从割线的左边绕过来:
Δargz=23πΔarg(1−z)=4πΔw=Δarg(1−z)−Δargz=−45π
所以答案是 w(−i)=2pe−5πi/4.
(3) 考虑一条从 0 走到 ∞ 的路径,得到 w(∞)=epπi.
/Remark/
其实取一个“绕开 z=1 点走到 ∞ 点的路径”更好,这样 z 的辐角不变 (只是在中间跳了一下又回来),但是 1−z 的辐角变了 π,这样更好思考一些.
这些多值函数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部分,必须搞清楚.
注意
你要是搞清楚了就是 90 分往上,没搞清楚就是 60 分往下了.——松神
复变积分
在这一章,我们将看到复变函数最优美的一些性质.
复变积分是复平面上的线积分:
/Definition/
设 C 是复平面上的曲线,函数 f(z) 在 C 上有定义,把曲线 C 任意分为 n 段,分点为 z0=A,z1,z2,⋯,zn=B. ζk 是 zk−1→zk 段上的任意一点,求和:
k=1∑nf(ζk)(zk−zk−1)=k=1∑nf(ζk)Δzk
若当 n→∞,使得 max∣Δzk∣→0,此和数的极限存在,且与 ζk 的选取无关,则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f(z) 沿曲线 C 的积分,记为:
∫Cf(z)dz=n→∞limk=1∑nf(ζk)Δzk
/Remark/
曲线 C 有方向,因为 zk−zk−1 和 zk−1−zk 是有区别的.
复变积分实际上是两个实变线积分的有序组合:
∫Cf(z)dz=∫C(u+iv)(dx+idy)=∫C(udx−vdy)+i∫C(vdx+udy)
Stokes 公式:环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关联
∮C(Pdx+Qdy)=∬S(∂x∂Q−∂y∂P)dxdy
一些积分的性质:
线性性;
有限可加性;
有向性;
Cauchy - Schwartz 不等式:
∫Cf(z)dz≤∫C∣f(z)∣∣dz∣
这来自于复数的 Cauchy - Schwartz 不等式 (我们没证明,但是相当简单,高等微积分里面证明过).
若 Csup∣f(z)∣=M,l 为 C 的长度,则
∫Cf(z)dz≤Ml
一般情况下,复变积分的数值依赖于被积函数、端点位置 (上下限) 和积分路径.
/Example/
∫Cℜ(z)dz
按照以下三条路径:
(1) 0→1→1+i;
(2) 0→i→1+i;
(3) 0→1+i.
(1) 有:
∫01xdx+∫01idy=21+i
(2) 有:
∫01xdx=21
(3) 有:
∫01(1+i)dy=21(1+i)
看下面两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(保守力!):
/Example/
计算:
∫abdz&∫abzdz
其中路径是任意的.
(1) 采用定义直接处理,有:
k=1∑nΔzk=zn−z1⟹∫abdz=b−a
和路径没关系.
(2) 这个更加困难,我们考虑取 ζk 的任意性,可以把 ζk 取为 zk−1 和 zk,再取平均:
∑ζk(zk−zk−1)=21(zk+zk−1)(zk−zk−1)=21(zk2−zk−12)
所以答案是 (b2−a2)/2.
现在我们想要问一个问题:积分在什么情况下与路径无关?
/Theorem/ (单连通区域的 Cauchy 定理)
/Definition/ (单连通区域 & 复连通区域)
在区域中作任何简单闭合围道,围道内的点都属于该区域,则为单连通区域.
反之则为复连通区域.
如果函数 f(z) 在单连通区域 G 中解析,则沿着 G 中任何一个分段光滑的闭合围道 C 有:
∮Cf(z)dz=0
这里的 C 也可以是 G 的边界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