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观
Lesson 3 化学反应
约 2080 字大约 7 分钟
2025-09-30
国庆前的最后一次课.
上节课说到生物问题中我们通常会把流体力学中的惯性项去掉,而主要考虑摩擦效应.
微观状态:一个格子上是 0 还是 1;宏观状态:格子网络中一共有多少个 1. 这是我们传统的统计上的一些概念.
要固定系统的能量,我们让它和一个大热源接触,就能保证它的温度恒定.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得到了 Boltzmann 分布.
回到上节课结束时讨论的问题,一个 RNA 复制机器产生的错误是多少:我们只关心宏观状态,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个错误. 错误概率:
Pi=Me−βnε
这里 M 是熵造成的因子,可以想象是 N 个点上出现 n 个错误,也就是 M=CNn. 于是系统的熵是
S(n)=kBlnCNn≈kB[NlnN−nlnn−(N−n)ln(N−n)]=−kBN(NnlnNn+NN−nlnNN−n)
自由能:
F=E−TS
我们要求系统的自由能最低,∂F/∂n=0,解得系统的分布是
Nn=eε/kBT+11
一般在 DNA 的复制过程中,ε 为出现一个错误氢键的能量的话,大概是 9kBT 量级,出错率非常低 (10−4),上面甚至可以约等于 e−ε/kBT.
但是生物的调控远远比这个平衡态系统要精细,实验中复制的错误率是 10−9 量级,这意味着生物的复制机器和调控机制根本不是平衡态的,而是存在更加优化的过程.
对于一个弹簧 Ep=21kx2,我们可以计算这种势能的 Boltzmann 分布,算出所谓的能量均分定理,每个自由度的平均能量都是 21kBT.
熵的另外一个效应是渗透压 (将溶液视为理想气体):
G=E−TS=−NkBTlnV,p=−∂V∂G=VNkBT=ckBT
在微观系统中我们把经典的能量换成自由能,是因为这时候熵的那部分能量占据了一些作用.
熵的下一个重要的效应和水的氢键相关. 如果有一个非极性分子进入水,它会阻挡水分子之间的氢键. 本来作为一个四面体中心的一个水分子拥有六个朝向,但是现在少了一个四面体的角,造成这个水分子少了三种可能的朝向. 于是水分子的熵和自由能变化:
ΔS=kBln(3/6)=−kBln2,ΔG=kBTln2
这个效果产生的排斥作用
ΔG/A∼3kBT/nm2
这是疏水效应.
下一个熵效应来源于细胞内的拥挤状况,在这里大小两种分子会相互挤压,这种「排空力」的大小:
f=−∂d∂ΔG,ΔG(d)=kBTlnVΔV(x)
同时大小分子的熵会产生竞争,小分子的量大,更倾向于混乱排布,这反而导致大分子被挤压、排布更加均匀,总体的熵还是增大的.
化学反应
在考虑粒子数变化的系统时,我们不再能像之前一样使用巨正则系综 (μ V T 系综),而要换成 N V T 系综,也就是正则系综. 化学势:
μ=∂Nμ∂G=∂Nμ∂E−T∂Nμ∂S=εp−εs+lnNp−ln(N−Np)
(p 是溶质,s 是溶剂)
=εp−εs+lnNs/VNp/Vcp,0cp=μp,0+lnNs/VNp/Vcp,0cp
物理化学上把 cp,0 定义为标准浓度.
对于一个化学反应
ν1X1+ν2X2+⋯⟷νkXk+⋯+νNXN
这个反应的平衡点由自由能的最小值给出,
dG=i∑(∂Ni∂G)dNi=i∑μiνidNi
平衡条件:
i∑μiνi=0
这里我们定义反应 LHS 的 ν 是负的,因为它们在反应中减少.
代入上面的化学势,计算可以得到所谓的化学平衡方程
i∏(Ci(e))νi=Keq
(类似这种,反应物浓度乘积比生成物浓度乘积为常数).
下面来先看看最简单的一种反应 —— 受体和配体的结合.
结合的概率:
pb=e−β(εb−μ)+e−β(εu−εb)e−β(εb−μ)=c+Kdc
(也就是:结合的 / (结合的 + 没结合的)) 上述概率在 c≪Kd 时 ∼c/Kd (线性),在 c≫Kd 时 ∼1 (饱和).
更加复杂的情况是配体一次结合两个受体,
Kd=[RL2][R][L]2
这时候
pb=[R]+[RL2][RL2]=c2+Kd2c2
这个函数的图像和趋势已经和上面那个有很大区别. 更一般地,有广义的 Hill 函数
pb=cn+Kdncn
但是,这要求这两个位点的结合是相关的;如果两个位点和受体的结合是相互独立的,那么函数应该是
pb=(c+Kdc)2
这两个函数完全不一样.
另外,如果加入更多中性的填充剂,我们能够计算出反应的解离常数和中性分子的体积分数 r 有关:
Kd0Kd(ϕc)=(1−ϕc)r
更多填充剂意味着更好地结合效果.
但是我们实际上更关心的是反应的速率而不是平衡状态. 反应速度通过速率常数来刻画,应该有
dtd[P]=−dtd[S]=k+[S]−k−[P]
解得体积分数 x=[P]/([S]+[P]) 满足
x(t)=k++k−k+[1−e−(k++k−)t]
- 稳态 x(∞)=k+/(k++k−);
- 反应平衡常数:[S](∞)/[P](∞)=Kd;
- Boltzmann 分布:x=1/(1+e−ΔE/kBT).
这三个条件全部给出稳态的状况,于是「速率」和「平衡常数」被联系在一起,有
k+k−=Kd=e−ΔE/kBT
如果动力学 (LHS) 和热力学 (RHS) 想要有关系,就必须有上述条件成立. 当然仅凭这一个方程无法定出速率常数,所以我们还要知道特征时间. 我们定义
k−=Ae(−ΔE†−ΔE)/kBT,k+=Ae−ΔE†/kBT
(这样逆反应也更难发生,是合理的) 则特征时间:
τ=k++k−1=A(1+e−ΔE/kBT)eΔE†/kBT
其中 ΔE† 是势垒高度,所以说势垒高度决定了反应速率,这也是酶催化的关键因素.
更加普遍地,对于反应
s∑νs[S]⟷p∑νp[P]
存在反应「流」:
J+=k+s∏csνs,J−=k−p∏cpνp
动力学平衡是 J+=J−,代入 Kd 的表达式,上述等式还是给出 k−/k+=Kd (这是应该发生的,因为我们没有引入什么新的理论). 然后这里化学势的变化
Δμ=s∑νsμs−p∑νpμp=kBTln(k−k+)+kBT(s∏csνs/p∏cpνp)=kBTlnJ−J+
这是每进行单位反应的化学势变化,那么每单位时间的反应造成的功率就是
(J+−J−)Δμ=(J+−J−)lnJ−J+≥0
这个功率再乘以 1/kBT 就是反应的熵产生率,这正是 熵增!
这里的概念是否需要在近平衡态才成立?
并不!这只是对反应做出了「没有中间态」的假设,除此之外对是否是近平衡态没有任何要求,也就是只要是基元反应 (无中间态),就一定满足上述熵增的规律.
细致平衡 - 如果有很多个同时进行的反应,比如:
转一圈,得到
k−1k−2k−3k1k2k3=1
这是细致平衡.
注意
细致平衡条件强于单反应的平衡条件,结合稳态流的表达式,利用细致平衡条件可以证明稳态流为零,而普通的平衡不一定有这个效果.
更新日志
2025/9/30 13:01
查看所有更新日志
b6afd
-feat(note): add biophysics note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