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的变形与显微结构研究
提示
这是思政实践中,参观「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」时听到的一场讲座的简记.
交叉研究:材料科学 ⟹ 地学研究 (地球科学)
这是一个正面的研究:已知某种物理过程,然后直接对物质施加物理影响,反推地球科学中的一些物理过程.
冰是什么样子的?
冰可能是冬天能够见到的冰,在地学研究中可能是冰川,在实验室中则是冰样品,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冰的晶体结构.
我们研究的是冰的晶体缺陷 / 变形,要了解缺陷是如何影响变形的:比如空位、位错,或者一些二维的缺陷 (不同晶粒)、三维缺陷 (掏空、外表面缺陷).
晶格优选定向 (CPO)
可以说是一种 rheology (流变学).
ε˙=f(T,P,σ,d,F,ϕmelt,ϕrock,⋯)
应变的来源有很多方面.
CPO:对晶体施加一些力,晶格在作用下会出现优选定向.
对于冰来说,它是一种极端各向异性的物质,在不同方向上相同应力下应变的差异可以相差 2 - 4 个数量级,所以要通过实验来确认这种应变的机制.
在实验室研究中,我们一般在 P=10 MPa 量级的压强进行研究,模拟地下 1 km 处的压强. 改变形变量或者温度,可以发现,在较高温度下,应力分布绕 C 轴呈现环形. 另外一方面,做一些剪切变形实验,这时在高温下呈现双点聚集应力,但是在更大的变形下,双点聚集的角度差异逐渐变小. 根据这一事实,提出模型.
为了验证上面的模型是否正确,使用材料学上比较传统的方法 (通道挤压),得到更大的形变量. 修正的模型得到了更好的拟合结果.
但是走出实验室,地球上冰川的变化速度是远远慢于实验室的,以亿年为单位来变化. 为了外推到地球冰盖的损失速度,需要做一些尺度上的变化.
另外,外推到火星的冰川,还需要考虑岩石在火星冰川的掺杂. 这个比例暂时是不可知的,因为还没有探测器降落到火星的极地环境. 在实验室中为了模拟,在液氮中混合刚玉 (氧化铝) 和水,形成不同掺杂比例的冰.
在掺杂较少的状态下,掺杂冰和纯冰的力学性质相似;但是掺杂较多的冰的晶片滑移形变出现较大的性质差异. 通过对火星的重力、冰的力学性质双重拟合,我们可以夹逼一个范围,对火星冰川总量做一个估计. 目前这种方法作出的估计算是最大胆的一种.
再走远一点,考虑木星的四大卫星:未来探测的重点是木卫二 (Europa)、木卫三 (Ganymede)、 木卫四 (Callisto) 三颗冰卫星. 研究内部的冰是否存在、结构如何… 等等问题. 我们希望在实验室中复现木卫二上「盐水火山」的喷发过程,做一个盐和冰的混合体系,研究压力梯度不均匀情况下,盐水是否能在冰中形成一个通道.
冰物理学遇到的最苛刻的评价是:「你们做的不是发现新物理的研究.」当然,从实验室到行星物理,这仍然是一种「新物理」.
提问
Q: 小尺度的实验室物理是如何与行星上的物理过程发生联系的?
A: 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实验室中根据遥测的结果,尽力地模拟所有可能的条件,做尽可能多的实验.
这样,在某一天能够真正登上火星或者木星卫星时,能够把结果限制在实验室模拟得到的结果范围内,进行一个预言.
Q: 目前的研究能够对 Europa 冰层下的物理现象作出什么程度的了解?
A: 目前所有的一手资料仅限照片. 我们非常想作出一些好的结果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