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观
Lesson 2 恒星物理
约 980 字大约 3 分钟
2025-09-24
—— 王晓峰
课题组研究方向涉及大尺度时域天文学、观测天文学和恒星物理,老师开设天体物理和恒星物理课程.
恒星的一生:
影响恒星稳定的物理因素主要是:流体静力学平衡、质量守恒、光度产生和能量传输.
Chandrasekhar 提出了一个白矮星形成的极限.
超新星爆发分为两类:
- 热核聚变爆发 (Ia 型):碳氧白矮星,质量达到 Mch (Chandrasekhar 极限),中心的碳点火爆发.
- 引力塌缩爆发 (II 型):大质量恒星,中心铁核 (8M⊙),引力使物质向铁核落去然后形成爆炸.
当然在质量太大的时候 (hyper 级) 可能根本看不到超新星爆炸,直接经历引力塌缩变为黑洞.
Gamma 射线暴:以秒为量级产生的最高能量密度的爆发之一. 高于 2 s 称为长暴,短暴一般来源于两个中子星并合产生的,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引力波. 这些观测解释了宇宙重元素起源,2017 年人类第一次同时观测到中子星合并事件的电磁波和引力波.
预测各类恒星爆发的重要项目:
- Radio 波段 (FRB):LOFAR, AFA, MWA, FAST, ...
- Optical 波段 (SN):Pan Starrs, ZTF Atlas, DES, ASAS TMTS, ...
- X / r-ray 波段 (GRB):GLAST, ...
时域巡天的发展趋势现在「越来越卷」,从周间隔一直到分钟间隔 (凝视),使得我们能够实现持续时间只有几十分钟的短时爆发、甚至只有几秒的射线暴.
对 II 型超新星爆发使得人类对中微子的认知有很大进步、Ia 型超新星则是让宇宙学的观测提升一个台阶,也引发了现在的 Hubble 常数危机,两种测量方式得到的 H0 有 6σ 以上的差异.
- 利用造父变星的确定光度对远方星系中的 Ia 型超新星定标,然后利用红移得到星系退行速度,测量的 Hubble 常数在 74 左右.
- 利用 CMB 观测的结果来判断宇宙早期的膨胀速度,然后算相对速度得到当前的远处星系退行速度.
上述两者的差异产生了 Hubble tension,所谓的宇宙学危机. 但是现在美国的另一个小组抛弃造父变星,认为这种测量可能出现问题,换用 TRGB 天体 (最高亮度状态下的红巨星) 进行定标,这时 Hubble 常数的值被缩减到 70 附近,和 CMB 的结果已经可以调和.
另外,恒星的塌缩过程有非常多物理效应,比如最早期会释放出中微子,中期末期有引力波释放、以及激波暴. 内核中子化过程中释放大量中微子,中微子的能量注入壳层才能推动外层离开星体,没有中微子能量就不会出现这个 shock.
脉动对不稳定超新星爆发:超新星中的高能光子转变为正负电子对,压强降低 (光压),所以星体收缩,然后产生物质丢失,这样往复会得到一层一层的星周物质. 一旦中心天体产生超新星爆发,撞到外围的星周物质,会产生一个更为奇怪的光度演化曲线.
更新日志
2025/9/24 03:30
查看所有更新日志
5748a
-feat(note): add physics-front note于